西北師范大學的前身為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發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師范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平津被日本侵略軍占領,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北洋大學(后更名為天津北洋工學院,即今天的天津大學)三所院校于1937年9月10日遷至西安,組成西安臨時大學。
太原失陷以后,西安臨時大學又遷往陜西漢中,不久改名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整體改組為西北聯大下設的師范學院。
1938 年7月,奉教育部令: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和東北大學工學院(今天的東北大學)、焦作工學院(今天的*礦業大學)合并為國立西北工學院(1938.7-1950.12)。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與西北農林?茖W校合組為國立西北農學院(今天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立西北大學教育學院改稱師范學院。
1939年師范學院獨立設置,改稱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文理、法商學院組成西北大學。
1941年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遷往甘肅蘭州?箲饎倮,部分師生返回北平復校,其余則留在了蘭州。
1958年前學校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6所重點高師院校之一。1958年劃歸甘肅省領導,改稱甘肅師范大學。
1981年復名為西北師范學院!
1988年更名為西北師范大學。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學校設立了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與學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兩位一體的管理體制。
1987年,國務院又在學校建立了“藏族師資培訓中心”。
門類 | 部門 | ||
---|---|---|---|
文科 |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 |
西北師范大學法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 |
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 ||
藝體 | 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舞蹈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 ||
理工科 | 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 |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 | |||
其它 | 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 | 西北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
獨立學院 | 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
哲學 | 經濟學 | 經濟統計學 | 金融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法學 |
社會工作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技術學 | 學前教育 | 特殊教育 | 教育學 |
歷史學 | 體育教育 | 運動訓練 | 漢語言文學 | 阿拉伯語 | 俄語 |
日語 | 翻譯 | 英語 | 數學與應用數學 | 信息與計算科學 | 物理學 |
化學 | 地理科學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 生物科學 | 生物技術 | 應用心理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材料物理 | 電子信息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物聯網工程 | 化學工程與工藝 |
制藥工程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工商管理 | 會計學 | 人力資源管理 |
行政管理 | 勞動與社會保障 | 旅游管理 | 酒店管理 | 音樂表演 | 音樂學 |
舞蹈表演 | 舞蹈學 | 廣播電視編導 | 播音與主持藝術 | 動畫 | 美術學 |
繪畫 | 視覺傳達設計 | 環境設計 | 數字媒體藝術 | 新聞學 |
截止到2013年9月,學校有教育學、*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化學、物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地理學8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教育學、化學、*語言文學、歷史學、數學、物理學、地理學等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民族學、外國語言文學、生物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考古學、*史、世界史、生態學、統計學、軟件工程、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等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2個省級重點學科、34個校級重點學科。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美術學、漢語言文學、地理科學、物理學、歷史學、化學、生物科學等9個專業為*特色專業,形成較為合理的學位授權體系,涵蓋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
學科代碼 | 學科名稱 | 所在學院 | 學科帶頭人 | 學科批準時間 | 學科批準部門 |
040102 | 課程與教學論 | 教育學院 | 王嘉毅 | 2007年11月19日 | 教育部 |
050105 | *古代文學 | 文學院 | 趙逵夫 | 2007年11月19日 | 教育部 |
學科門類 | 學科名稱 | 學科級別 | 學科帶頭人 | 所屬學院 |
法學 | 社會學 | 1 | 王宗禮 | 政法學院 |
法學 | 馬克思主義理論 | 1 | 陳曉龍 | 政法學院 |
教育學 | 教育學 | 1 | 萬明鋼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 | 體育學 | 1 | 魏爭光 | 體育學院 |
教育學 | 心理學 | 1 | 周愛保、王沛 | 教育學院 |
教育學 | 教育技術學 | 2 | 楊改學 | 教傳學院 |
文學 | *語言文學 | 1 | 伏俊璉 | 文學院 |
文學 | 藝術學 | 1 | 張君仁 | 音樂學院 |
文學 | 英語語言文學 | 2 | 姜秋霞 | 外語學院 |
歷史學 | 歷史學 | 1 | 田澍 | 文學院 |
理學 | 基礎數學 | 2 | 馬如云 | 數信學院 |
理學 | 原子與分子物理 | 2 | 董晨鐘 | 物電學院 |
理學 | 化學 | 1 | 雷自強 | 化工學院 |
理學 | 生態經濟學 | 交叉 | 程國棟 | 地環學院 |
理學 | 自然地理學 | 2 | 張明軍 | 地環學院 |
理學 | 人文地理學 | 2 | 石培基 | 地環學院 |
學校在《2007*大學評價》編制的2007*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66,2007*大學理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十三。在武書連2013*大學排行榜前350名中名列第112名,2013*大學教師平均學術水平前100名中名列第八十七。在*科教評價網發布的“2013-2014年*重點大學競爭力排行榜”中名列第77位,“2012-2013年*重點大學競爭力排行榜”第65位。
重點實驗室簡介:生態環境相關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是在甘肅省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的基礎上,于2005年由教育部正式批準立項建設的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托西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學一級省級重點學科以及生命科學學院、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的相關學科建立,積極發揮學科交叉優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具有較雄厚的研究優勢。
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友好高分子復合材料研究、環境修復高分子材料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
實驗室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暫行辦法》的總體要求,實行“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機制,采取了多種有效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資源,組織科技攻關,研制和開發生態環境相關高分子材料,努力使“生態環境相關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為甘肅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理想基地,成為省內一流、國內有一定影響的重點實驗室。
科研成果: 2004 年以來,重點實驗室共承擔校級以上科研項目80余項,其中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24 項,甘肅省科技攻關項目、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項目省部級 52 項,蘭州市項目2項,橫向合作7 項,校級項目4項,重點實驗室資助項目65 項,立項經費總計800 多萬元;發表SCI論文120余 篇;授權專利16 項,公開專利16 項,申請專利33 項;成果鑒定9 項,成果轉讓2 項(已產業化);與研究院所和企業合作項目共計11 項 ;科研成果獲獎12 項。
學術帶頭人:雷自強 楊 武 盧小泉 張有明 王榮民
學術骨干:魏太保王喜存 胡中愛 李 政 胡雨來 張 繼
青年骨干:劉家成
簡介:甘肅省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于2003年底由甘肅省科技廳正式批準、依托西北師范大學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化學一級省級重點學科建立。研究方向為:高分子材料基礎研究、生態環境及農用高分子材料研究、高分子-無機復合材料研究,主要進行高分子材料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研制和開發新型高分子材料
實驗室隊伍中現有教授24人,博導18人,其中獲博士學位20人,回國博士后9人。形成了一批學歷層次高、學術造詣高、人員結構合理、科研能力強的優秀中青年科研隊伍,具有較雄厚的研究優勢。實驗室占地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大型儀器設備總值為1700多萬元,測試儀器齊全,具備進行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良好條件
重點實驗室緊緊圍繞甘肅石化、農業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積極與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蘭州石化公司石化研究院以及地方大型企業等單位實行產、學、研結合,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積極引進、培養和穩定優秀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學術帶頭人,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完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獲得多項省部級科研獎勵。目前高分子材料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校組織高水平科學研究、聚集和培養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為甘肅省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
科研成果:2004年至今,重點實驗室共承擔校級以上科研項目80余項,其中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24項,甘肅省科技攻關項目、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項目52項,蘭州市項目2項,橫向合作7項;發表SCI論文120余篇;授權專利14項,公開專利16項,申請專利33項;通過成果鑒定9項,成果轉讓2項(已產業化);與研究院所和企業合作項目共計11項;科研成果獲獎12項。
研究方向: 高分子材料基礎研究 、生態環境及農用高分子材料研究、高分子 - 無機復合材料研究 。
實驗室主要研究內容 :
1. 高分子材料基礎研究
2. 生態環境及農用高分子材料
3. 高分子復合超薄聚合物膜的制備與應用研究
4. 高分子卟啉類化合物自組裝膜及其界面電催化性能研究
5. 無鹵阻燃高分子復合材料的研究
6. 生物可降解聚乳酸研究
人才培養:重點實驗室十分重視人才引進和培養,2004 年以來派出多名老師到國外大學、研究所深造和進行科研活動,派出5 名老師到國內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科研隊伍中新增博士后3 名,博士5 名,外聘兼職教授4 名。 2004 年以來畢業研究生共45 人,其中碩士生25 人,博士生20 人,目前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在讀研究生共78 人,其中碩士生58 人,博士生20 人。
截止到2013年9月,學校有教職工2524人,306人具有正高級職稱,763人具有副高級職稱。其中專任教師1363人,教授(含研究員)291人,副教授514人,483人具有博士學位,647人具有碩士學位,F有雙聘院士4人,博士生導師121人,碩士生導師828人,*教學名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教學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學校聘請了400余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為特聘或兼職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錦熙、袁敦禮、董守義、李建勛、胡國鈺、呂斯百、孔憲武、常書鴻、陳涌、黃胄、彭鐸、郭晉稀、李秉德、金寶祥、金少英、南國農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學校任教。
截止到2013年9月,學校校本部占地面積960畝,新校區占地面積729畝,定點綠化和建設補償用地3741畝。校舍總規劃建筑面積82萬平方米,其中各類教學及輔助用房33.4萬平方米。各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0511萬元。學校建成了以遠程教育、綜合教務管理及校園計算機網、通訊網和有線電視網為主體的現代公共教育服務網絡系統。
截至2013年,學校面向全國31個。ㄊ、自治區)招生,有各類學生37496人。其中,研究生6277人,普通本、?茖W生18676人,留學生243人,繼續教育本、?粕12300人,培養各類學生19萬余人。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2008年教育部英語本科專業評估獲得優秀。
學校擁有西北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藏族師資培訓中心”、“西北師范大學華文教育基地”、“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全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重點建設基地”、“國家體育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教育部電腦捐贈中心”、“教育部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甘肅省高等學校師資培訓中心”、“甘肅現代遠程教育中心”、“甘肅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規培訓中心”、“甘肅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與人才培訓中心”、“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甘肅漢語國際推廣中心”、“甘肅省教育發展研究院”、“西部資源應用研究院”、“西部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西北邊疆史地研究中心”、“西北民族地區社會發展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等機構。學校在蘇丹國喀土穆大學、摩爾多瓦自由國際大學分別合作建立2所孔子學院。
此外,西北師范大學還設有附屬教育集團,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兒園,均為甘肅省和蘭州市示范性學校,開展附屬辦學。
*精品課程:
2007年度《教育傳播學》:《教育傳播學》是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也是國家高等院校教育技術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核心課程。教育是一種典型的文化信息傳播活動,如何將教育信息結構化、符號化,實現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動,是教育傳播學研究的實質。
*教育傳播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1985年原國家教委將《教育傳播學》正式列入“七五”教材建設規劃中,南國農教授等人編寫了《教育傳播學講義》(初稿)。在此基礎上,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討,多次補充、修訂完善了《教育傳播學》教材(1995年版、2005年版、2007年版),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2007年版《教育傳播學》被確定為“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教材”項目。
2006年度《敦煌學》
2007年度校級精品課程一覽表
序號 | 課程名稱 | 所在學院 | 姓名 | 職稱 | 所屬一級學科門類 | 所屬二級學科門類 |
1 | 原子物理學 | 物電學院 | 董晨鐘 | 教授 | 理學 | 物理學類 |
2 | 普通語言學 | 外語學院 | 靳 琰 | 教授 | 文學 | 外國語言文學類 |
3 | 歌曲寫作基礎 | 音樂學院 | 李彥榮 | 教授 | 文學 | 藝術類 |
4 | 美學 | 文學院 | 王建疆 | 教授 | 文學 | *語言文學類 |
5 | 知識產權法 | 政法學院 | 李玉璧 | 教授 | 法學 | 法學類 |
6 | 世界現代史 | 文學院 | 劉云 | 教授 | 歷史學 | 歷史學類 |
2006年度省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匯總表
序號 | 課程名稱 | 學 院 | 負責人 | 職稱 |
1 | 儀器分析 | 化工學院 | 楊 武 | 教授 |
2 | 敦煌學 | 文學院 | 李并成 | 教授 |
3 | 數字電子技術 | 物電學院 | 馬勝前 | 教授 |
4 | 常微分方程 | 數信學院 | 馬如云 | 教授 |
5 | 心理測量學 | 教育學院 | 王 沛 | 教授 |
6 | *古代史 | 文學院 | 李寶通 | 教授 |
7 | 田徑運動 | 體育學院 | 陳仁偉 | 教授 |
8 | 理論力學 | 物電學院 | 盧飛麟 | 教授 |
9 | 揚琴 | 音樂學院 | 鄭培東 | 教授 |
截至2013年,學;A理論研究成果被SCIE收錄論文數量和質量穩步提高,論文數量居全國師范大學10位左右。
學校獲得了一批高級別的科研獎勵,共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60余項,其中全國“五個一工程”獎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8項(其中一等獎1項),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5項(其中二等獎3項,終身成就獎1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2項,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省科學技術獎79項,省社科優秀成果獎437項,省敦煌文藝獎35項。
2007年該校被SCIE收錄論文170篇,其中,被SCI收錄109篇,被EI收錄論文78篇,被ISTP收錄論文7篇。在*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1765種統計源期刊上發表論文508篇。
截至2008年,歷年發表被SCI收錄論文在 2008年被國際引用246篇、536次。在*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1868種統計源期刊上發表論文496篇,論文被引用1066次。
學校主辦并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主要學術期刊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電化教育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絲綢之路》等。
截止到2013年9月,學校有省級以上科研機構26個,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研究中心2個,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3個,省級研究中心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創新研究群體2個,省級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6個。160個教學科研中心(所)、41個實驗室(部),1個*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館藏資源
截至2013年,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典藏甚豐,其中收藏了一批珍貴的文獻資料。館藏古籍線裝書門類齊全、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總計有4827種,93584冊,其中善本書527種,7003冊。大型的叢書、類書種類比較齊全,有400多種。館藏拓片581張、字畫96幅。另外還保存了一批百年外文原版圖書,20世紀初珍貴書刊,早期革命文獻。
學校主辦并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主要學術期刊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電化教育研究》、《西北成人教育學報》、《絲綢之路》等。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雙月刊,迄今共出版36卷156期。主要開設有中外文學、語言學、歷史學、西北史地、教育學、美學、西部文化、敦煌學、民族學、藝術學等欄目,具有明顯的學術性、師范性和地域性特色。1994年被評為"甘肅省一級期刊",1996年被列入國家"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1999年被評為甘肅省社科類"一級名牌期刊"、"首屆全國社科雙十佳學報",2000年入編CSSCI-1998來源期刊,2001年入選"*期刊方陣"?l論文轉載和二次文獻使用率在全國高校文科學報中穩居前20位。
《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自然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雙月刊。主要開設有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體育科學、教學研究等欄目。1995年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系統優秀學報一等獎",1997年獲中宣部、國家教委、新聞出版署"第二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1999年獲教育部"全國高校自然科學優秀學報及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首批入編《*學術期刊(光盤版)》。
《電化教育研究》 :*教育技術研究的權威刊物,榮獲"*電化教育理論研究基地"的贊譽,讀者遍及國內外。1996年國家有關部門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列教育類*學術刊物第9位,2000年起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同年被*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列為"CSSCI"來源期刊。
《西北成人教育學報》 :1999年起由原來的自辦刊物《函授通訊》改名為《西北成人教育學報》正式出版發行。以宣傳有關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規、探討成人教育理論、指導學員自學和答疑等為辦刊宗旨,突出學術性、知識性和實踐性,開設有成人高等教育、學習指南、基礎教育研究、學員論壇等欄目。經過近3年的努力,已在西北地區以及全國成人高校產生良好影響。
《絲綢之路》 :綜合性文化月刊,創刊于1992年9月首屆*絲綢之路節期間,國內外公開發行。該刊以弘揚絲綢之路優秀文化、展示西部開發風采為宗旨,圖文并茂,雅俗共賞。2001年入選全國優秀期刊----"*期刊方陣"。為適應西部大開發和*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加大對外宣傳西部、宣傳甘肅的力度,英文版《絲綢之路》正在籌辦之中。
《數學教學研究》 :創刊于1982年,由甘肅省數學學會和西北師范大學聯合主辦,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編輯出版。該刊以中等學校數學教師為主要對象,以研究數學教學為主要方向,注重內容的科學性、知識性、可讀性、實用性和資料性,以其獨有的風格和特色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并定期舉辦有關中學教學改革和科研的座談會、講座和經驗交流會,為甘肅培養了一批中學數學教學與研究骨干。曾獲甘肅省首屆"優秀科技期刊"稱號。
《甘肅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原名《經濟管理研究》,1988年5月創刊,1998年12月批準公開發行。辦刊宗旨為:堅持社會主義辦刊方向,堅持"雙百"方針,面向市場,堅持為經濟建設服務,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立足甘肅,面向全國,突出學術性、理論性、地域性、服務性,提倡和鼓勵經濟領域及相關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刊登具有一定學術水平,有創新價值和應用價值的學術論文、調查報告以及反映國內外學術新動向、新理論的綜述等。主要設有宏觀經濟研究、區域經濟、企業管理、農業經濟管理、經濟熱點透視、西部大開發、財政與金融等欄目。該刊為季刊,16開本,64頁。期刊發行量1500冊。原甘肅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主管,2002年9月,隨甘肅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并入西北師范大學,擬報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后,改名為《西北師大學報》(財金科學版)。
《資源環境與發展》(內部發行) :于1999年5月由西北師范大學西北資源環境研究所創辦,現由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和環境教育中心主辦。辦刊宗旨為:宣傳和研究黨和政府在西部大開發中有關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區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及對外招商引資的有關政策;研究當前西北地區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為各級領導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廣大專家學者、領導干部及管理人員提供發表學術觀點的論壇。
學校注重國際合作與交流,積極推進國際化發展戰略。與美國中田納西州立大學、莫斯科大學、英國胡弗漢頓大學、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香港大學、臺灣大學、臺北教育大學、新竹教育大學、佛光大學、*文化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海外70多所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合作與交流協議,在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訪、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合作。
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是和西北師大一起,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誕生的。1937年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由此全面展開。地處華北的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和國立北洋工學院,于1937年9月遷往西安,組建成立了“西北臨時大學”,三校的圖書館也相應的合并為“西安臨時大學圖書館”。
1939年,西北師范大學在原北平師范大學的基礎上獨立建校,圖書館也在當年獨立建館。1944年,圖書館隨學校由陜西城固遷至蘭州。至蘭州解放時,圖書館的館舍簡陋,面積不足400平方米,館藏書刊僅為38573冊。
新*成立后,隨著學校的發展,1954年建成了面積達2624平方米的圖書館,1984年又擴建了面積為5656平方米的新館。1999年,接受捐資建成了面積為6434平方米的 “逸夫圖書館”。目前,校圖書館的館舍面積已達15752平方米(含博物館二樓1038平方米) ,各學院資料室面積共計4317平方米,全校合計20069平方米。圖書館現有各類專業借閱室17個,閱覽座位2500個;建有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多功能會展廳、電子文獻檢索室、聲像視聽室等設施。
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現設有采編部、借閱部、期刊部、情報信息咨詢部、自動化管理部、古籍文獻部、文化服務部、圖書情報研究所和館辦公室,F有工作人員 85人(男職工23人,女職工62人),其中教授2人,副研究館員11人,館員51人;碩士10人,本科53人,大專10人。
1990年,根據全國和甘肅省文獻資源的全面調查,圖書館文獻總量居甘肅省高等院校前列。經專家和教育機構的分析和評估,確認圖書館在心理學、教育學、漢語、*文學、*古代史、*近代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植物學等9個學科為省級有支持研究與決策能力的文獻資源收藏單位。
1996年,圖書館實現了全館業務自動化管理。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中心館及學校大部分院系資料中心的書目數據的回溯性建庫工作,書目數據庫總記錄已達34萬多條。
網絡環境建設:2001年初,圖書館的結構化網絡綜合布線正式完成,覆蓋的網絡信息點共計455個。為采訪、編目、借閱、公共查詢、錄入建庫等各個業務崗位共配備微機250 臺。圖書館網站具有隸屬校園網的子域名(lib.nwnu),實現了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的網絡化服務,網站月均訪問量達5萬人次以上。
電子閱覽室建設:2001年圖書館建成了電子文獻檢索室兩個,配置聯想系列微機100多臺,并通過校園網與CERNET和Internet連通;2002年籌建了外文文獻檢索平臺,配置了10余臺性能較好的微機專為教師和研究生提供外文文獻檢索服務。
數字化資源建設:可供網上檢索使用的數字資源主要有:CNKI*學術期刊全文庫、CNKI*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庫、超星電子圖書全文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數據庫、萬方學位學位論文全文庫、Elsevier外文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等。另外,本館自建數據庫有:“西文百年珍藏版書目數據庫”、“館藏古籍善本書目數據庫”、“西北師大文庫藏書書目數據庫”、“解放前報刊資料目錄數據庫”、“重點學科網絡資源導航庫”等。
根據開放式辦館和紙質文獻開架借閱、電子資源上網服務的思路,圖書館的館藏布局已全面實現了書刊文獻借、閱、藏、咨詢、檢索一體化的服務格局。開館時間從每周不足60小時延長到每周80小時,網上資源7*24小時全天候開放。
圖書館可提供以下網上信息服務:館藏目錄信息查詢、個人借閱數據查詢、網上書刊預約和續借、電子期刊全文檢索、電子圖書全文在線閱讀、文獻下載和打印、電子公告服務、網上咨詢和意見反饋、網絡資源導航、特色文獻數據庫檢索、較新文獻報導服務、網上電子期刊及學科資源導航、影像資料(經典影視作品、學術報告、多媒體課件等)點播等。
較新文獻調查結果:截止2006年12月31日,全校各類文獻總量為1849655冊(件),其中圖書館圖書、期刊、非書資料為914904冊(件);電子書刊為371323種(冊);各學院資料中心文獻為563428冊(件)。
古籍善本書主要有明景泰七年(1456)內府刻本《御制飲膳正要》,明天順元年(1457)蜀府大字本《增修埤雅廣要》,明嘉靖六年(1527)吳郡陸采仿宋刻本《藝文類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紹興山陰延福寺比丘刻本《敕修百丈清規》(國內孤本),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張元善?瘫尽合并字學集篇集韻》(存二十卷、全國只有本館與江西省圖書館收藏),崇禎刻本《冊府元龜》,隴人著作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刻本《空同先生集》,明萬歷八年(1580)刻本《趙浚谷先生文集》等。
百年外文原版圖書館藏最早的版本是1815年(德)《尼伯龍根之歌》(德國十三世紀英雄史詩),1819年出版的《天路歷程》。另外還有牛津大學贈書、中華浸會神學院贈書、學校*任校長李蒸贈書等。還有1819年版世界名著《莎士比亞著作》,1890年版馬爾薩斯《人口論》等。
20世紀初珍貴圖書主要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中華書局初版《大同書》(康有為著),民國十八年(1929)商務印書館初版《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孫文著),民國二十七年(1938)初版《魯迅全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學叢書》和《*文化史叢書》等。珍貴刊物主要有190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創刊的《東方雜志》全套。教育類的有1913-1914年刊出的《中華教育界》,1909-1910年刊出的《教育雜志》等。文藝類的有1910年商務印書館創刊的《小說月報》,1932-1933年林語堂主編的《論語》。學術刊物有北京大學胡適主編的《國學季刊》,燕京大學刊出的《燕京學報》等。
早期革命文獻主要有“五四運動”時期的進步刊物《新青年》、《每周評論》、《創造》等。*共產黨中央機關刊物《共產黨》、《向導》、《前鋒》。1947年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編印的《毛澤東選集》(續編及卷三),1948年東北書店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等。
名人字畫有清代唐璉的《山水》、潘天壽的《水仙》以及常書鴻的多幅書畫。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劉基
校長劉 仲奎
黨委副書記 于樹青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朱衛國
黨委常委、副校長 萬明鋼、劉玉泉、丁虎生、田澍、董晨鐘
學校多次被國務院、中宣部、教育部、國家民委、團中央、甘肅省授予“全國民族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全國普通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先進集體”、“甘肅省民族教育先進集體”、“全省普通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全省保密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西北師大;諛酥疚餅椤澳捐I”!拌I”出現于夏商,是一種以金屬為框的響器,古代用以木為舌的木鐸宣布政令,后來木鐸就成了教師的指謂!墩撜Z》記載:“天下之無道也 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后人將此說法擴展,稱老師為執掌木鐸的人,“木鐸”是以一直作為西北師大的;諛酥疚!澳捐I金聲一百年”,2002年9月8日,西北師范大學迎來百年華誕。
知術欲圓 行旨須直
這是曾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院長的*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文學家黎錦熙先生1947年為《國立西北師院畢業同學錄》的題詞:“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大漠孤煙,長河落日”。
“智欲圓,行欲方”是*傳統哲學思想,見于文子《通玄真經》卷七微明篇記載老子的一段話: 凡人之道,智欲圓,行欲方。
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 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 故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
知術欲圓,是指在求知識、做學問這類智能活動方面,思想要解放,思路要靈活,方法要多樣,活潑生動、觸類旁通,如長河落日一般,玲瓏剔透、豐滿圓潤。
行旨須直,是指行為舉止和生活旨趣要端莊、正直、正派,在為人處事上,要直道而行,如大漠孤煙一般,直立于天地之間,別無旁騖,特立獨行,透現出令人起敬的浩然正氣。
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從為學、做人兩方面提出了師生共同遵循的基本準則,體現著西北師范大學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追求,是學!俺缟袑W術,追求*”的校風和“愛國進步,誠信質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的獨特展現。
《我的校園在黃河岸上》
作詞:洪元基 作曲:卜錫文
我的校園在黃河岸上 這兒鮮花朵朵 綠樹行行
我的校園在黃河岸上 這兒歌聲陣陣 書聲朗朗
在花叢的濃蔭之中 智慧的春光在蕩漾 知識的青春在流淌
啊啊啊……你的乳汁哺育我們幸福成長
你的乳汁哺育我們幸福成長
我的校園在黃河岸上 這兒鮮花朵朵 綠樹行行
我的校園在黃河岸上 這兒歌聲陣陣 書聲朗朗
在歌聲和書聲之中 青春的理想在閃亮 慈祥的樂章在回響
啊啊啊……你的精神鼓勵我們奔向遠方
你的精神鼓舞我們奔向遠方 奔向 遠方
(以姓氏字母先后為序)
安存代 *美術家協會寧夏分會會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會理事,寧夏職業技術學院實用工藝美術系當代藝術(國畫)專業帶頭人,國家一級美術師
巴登尼瑪 四川師范大學副教授,教育科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四川省藏?妥淌
曹建華 國家一級美術師,*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宣部文藝界優秀專家,中華兩岸文化藝術基金會副會長
慈鴻飛 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經濟史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杜平讓 文化部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巖彩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理事,蘇州工藝美院特聘教授
馮銳 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 韓經太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文化研究》雜志主編
侯向林 歷任《隴東報》 社編輯、慶陽地區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館長
蹇長春 曾任《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主編、該校中文系主任及該校敦煌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該校知行學院中文系主任
李寶堂 甘肅日報社社長,甘肅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李傳永 西華師范大學國土資源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李偉 上海商學院設計藝術學院主講教師,*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
李一平 *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美術家協會理事,慶陽市美協主席
劉建設 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
劉志堅 蘭州大學教授、法制顧問,法學院院長,憲法與行政法研究所所長
莫曉松 *出版科學研究所動漫游戲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編審
權衡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宋圭武 甘肅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和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兼蘭州交通大學研究生導師和*三農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唐慧安 蘭州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
王飆 甘肅畫院專業畫家、創作研究部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術家協會理事
王守義 《甘肅文藝》、《飛天》雜志編輯,甘肅省文聯文學院專業作家
解志熙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現當代文學學科帶頭人、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
楊永林 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尹金鳳 青海廣播經濟頻率,采訪、編輯、主持
于培彥 寧夏理工學院教授
張建中 曾任平涼師范學校教務處副主任,現供職于甘肅畫院
張志斌 西北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張學忠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共第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原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主任。
朱慶之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元培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