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
境內先后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于郳!饼R滅萊后,因萊地位于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稘h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云:‘古有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后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并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于今煙臺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稘h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睎|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于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于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于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并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ぶ斡山袢R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芍,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并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莸墼蛋四辏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于今萊陽市照旺莊,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崳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時期
后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臺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
劉宋省東牟郡并入東萊郡,省東牟縣并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省東牟郡并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于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端鍟さ乩碇尽非嘀莶繓|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585年)改曰萊州,統縣九!痹谒宕,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627年)廢。如意元年(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
神龍三年(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自唐麟德二年(665年)析文登縣西境,于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余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后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睹魇贰さ乩碇尽穼幒V菹伦⒅^:“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后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御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敝x!靶l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于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并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里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后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實行省、道、縣三
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后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后,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占領過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
*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后,境內先后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后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臺專區和煙臺地區、煙臺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準,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崳、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并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專員公署遷煙臺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臺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準,煙臺專區改稱煙臺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煙臺地區,煙臺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臺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臺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仍屬威海市管轄;1993年7月,乳山縣改為省轄縣級市,仍屬威海市管轄。2014年1月25日,國務院以國函〔2014年〕13號文批復,撤銷文登市,設立威海市文登區,以原文登市(不含汪疃鎮、苘山鎮)的行政區域為威海市文登區的行政區域,將原文登市的汪疃鎮、苘山鎮劃歸威海市環翠區管轄。
春季
(3—5月)暖空氣開始活躍,但冷空氣還有相當勢力,造成高低氣壓系流移動、交替頻繁,引起氣候多變。4至5月份,南北大風交替出現,為全年大風多、強度大的月份。溫度低且回升慢,與內陸同緯度地區相比,低2—3℃,季節推遲約半個月。由于暖濕空氣尚不能大量輸送過來,所以降水量仍較少,只占年總降水量14%。由于大風多,降水量小,蒸發大,經常造成春旱。
夏季
(6-8月)由于受海洋的調節作用,溫度偏低。6-7月份,比內陸同緯度低3-4℃,8月份低1℃,涼爽宜人的氣候,使威海市成為著名的避暑勝地。全年以8月份溫度*,年極端*溫度出現在7、8兩月。由于太平洋高壓加強北上,夏季季風開始,多為3-4級南到東南風,有利于暖濕空氣北上,因而降水多,濕度大,降水量占全年的59%。6月末7月初進入汛期,9月上旬結束,暴雨集中出現在7、8月和9月上旬,暴雨次數頻繁,往往形成洪澇,但有的年份,由于太平洋高壓控制,山東半島穩定少動,造成高溫高濕悶熱天氣,形成短期夏旱。由于大氣環流的引導,太平洋臺風北上,往往造成暴雨和大風天氣。
秋季
(9—11月)初秋,北方冷空氣開始活躍,但暖濕空氣還有一定勢力,所以9月上旬降雨仍較多,有時出現陰雨連綿的天氣,還可能受到臺風的侵襲。秋季總降水量占全年的23%,多集中在9月份。9月下旬到10月,北方冷空氣加強,暖濕空氣明顯衰退。整個秋季溫度偏高,與內陸同緯度地區相比,9月份稍高,10—11月高1—2℃。從10月份起,多晴好天氣,秋高氣爽,風和日麗,能見度*,但往往出現秋旱。從11月中旬起,強大的蒙古高壓開始建立,冷空氣開始活躍,每旬氣溫以相差3℃的幅度迅速下降,北向大風次數增多,冬季季風逐步明顯。
冬季
(12—2月)受強大蒙古高壓控制,不斷有冷空氣爆發南下,氣候干燥寒冷,多偏北風。威海市與煙臺市素有雪窩之稱,1月份為全年最冷月份,年極端*溫度一般出現在1月或2月上旬。整個冬季溫度比內陸同緯度地區偏高2℃,且晝夜溫差小。季降水量為全年最少,占全年5%。從12月下旬起,由于受海洋作用影響,造成地方性的陰、雪天氣增多,雨雪量比內陸同緯度地區多3倍以上,日照時數偏少。
威海市屬起伏緩和、谷寬坡緩的波狀丘陵區。區內除昆崳山主峰泰礴頂海拔高度923米以外,其他山地丘陵都在700米以下,大部分為200米~300米的波狀丘陵,坡度在25度以下。山體主要由花崗閃長巖構成,山基表面多為風化殘積物形成的棕壤性土,土層覆蓋較薄,但土壤通透性好。山丘中谷地多開闊,多平谷;平原多為濱海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其中,低山占土地總面積的15.77%,丘陵占52.38%,平原占27.56%,島嶼占0.28%,灘涂占4.01%。河網密布,河流暢通,地表排水良好。地勢中部高,山脈呈東西走向,水系由脊背向南北流入大海。北東南三面環海,海岸類型屬于港灣海岸,海岸線曲折,岬灣交錯,多港灣、島嶼。
威海市土壤類型有棕壤、潮土、鹽土、風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共7個土類。依其各自的發育程度、附加成土過程和土壤屬性,又分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白漿化、鹽化潮土、褐土、濱海鹽土、流動風沙土、半固定風沙土、固定風沙土、潛育水稻土、山地草甸土13個亞類、18個土屬、153個土種。
棕壤土類是威海市分布最廣、面積*土類,遍及威海市的山丘地區,占土壤總面積的83.5%。潮土類為威海市第二位的分布土類,占土壤總面積的13.2%。
威海市河流屬半島邊沿水系,為季風區雨源型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徑流量受季節影響差異較大,枯水季節多斷流。威海市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母豬河、乳山河、黃壘河三條較大河流貫穿于文登、乳山市境內,總流域面積2884平方公里,占威海市土地總面積的53%,母豬河流域面積*,流域面積1278平方公里。境內河流長度大于5公里的有94條,其中大于10公里的有44條,黃壘河最長,全長69公里。河網平均密度為0.22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系數為0.36左右,2005年徑流系數為0.51。
威海市的海岸線,東起牛鼻嘴(北緯37°25′12″,東經122°17′40″),西至雙島港(北緯37°25′42″,東經121°58′21″),長達95公里。沿海有大小島嶼20個,島岸線長29.2公里。海岸線綿延曲折,岬灣交錯,地形復雜,多為天然良港。岬角地帶坡陡水深,如皂埠嘴至趙北嘴沿岸,20米等深線靠近岸邊;靖子頭與遠遙嘴一帶,離岸200米水深達40余米。威海市的海岸類型屬于港灣海岸。港灣海岸是由伸入海中的堅硬巖石組成的岬角和向內凹進的海灣所構成的岸段,因此又把它稱為“岬灣海岸”或“基巖海岸”。威海海岸的輪廓,主要受冰后期海面抬升以前原始地形的控制。山地、丘陵突入海中,形成海岬和島嶼,而沿海低地、局部平原、小河入?,則形成海灣,原始地形的高差,形成了岬灣交錯的岸線。海岸受NE—SW向及NW—SE向構造線控制,同時,它又受X型斷裂以及沿斷裂活動的塊斷運動的影響,從而造成了具有NE及NW向的海岬與海灣。其中NE向的較大海灣有威海灣、楊家灣、合慶灣、柳樹灣等;岬角有皂埠以東岬角、合慶以北岬角等。NW向的較大海灣,有葡萄灘、麻子港、石島灘、黃埠港、雙島港等;岬角有靖子頭、遠遙嘴等。這種X型的構造格局,構成了威海港灣海岸的基本輪廓。在沿岸岬角地帶與一些島嶼上,分布著較為平坦的海蝕階地,地形高程一般在15—25米左右。
至2010年底,威海市已發現礦產47種(包括亞礦種),礦(床)點多達320余處不含地下水)。其中,金屬礦產11種,礦(床)點120余處;非金屬礦產33個礦種(亞礦種),礦(床)點170余處;地熱、礦泉水30處。探明礦產地103處,占發現礦(床)點總數的32%,新探明礦產地明顯減少。幾種主要礦產探明儲量較多。其中,金礦(含伴生金)占全省探明儲量的8.90%,居全省第三位;銀礦、玻璃用砂分別占10.36%、75.7%;全省鋯英石(伴生)礦資源儲量集中在威海;飾面用花崗巖資源十分豐富,達7.4億立方米。威海市以蘊藏非金屬礦產為主,金屬礦產單一,石油、天然氣、煤和化工原料礦產短缺。
威海市土地總面積為612,000畝。在總面積中,低山為145,770畝,占24%,可發展林、果和牧業;丘陵為307,284畝,占50%,是林、果和油料作物的生產區;平原低地為134,947畝,占22%,是糧食作物的主要產區;水域面積為23,999畝,占4%,其中水庫塘壩可養水面2,202畝,可供發展淡水養殖。土地利用狀況農林牧可利用面積為545,89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9%。其中,耕地面積為203,125畝;果園面積為34,182畝;林地面積為199,780畝;未利用土地面積為108,810畝。此外,城鎮、農村居民點及工礦用地38,433畝;交通用地5,335畝;河庫塘渠水域面積23,999畝。農林牧可利用土地現狀耕地總面積203,125畝,占可利用面積的37.2%,農業人口人均占耕地1.25畝,低于山東省人均1.66畝的水平。其耕作主要為旱作,具體可分為旱、菜兩種類型,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蔬菜。旱地為200,407畝,其中可澆地80,172畝、保澆地21,974畝。菜地2,717畝。林果地林地199,780畝,占可利用面積的36.6%。其中,森林地155,074畝,占林地面積的77.6%,人均占有林地0.73畝,低于全國人均1.8畝的水平,高于山東省人均0.4畝的水平;灌木林地(多為柞嵐)38,859畝;疏林地4,273畝;未成林造林地1,363畝;苗圃211畝。果園34,182畝,占可利用面積的6.3%。未利用土地總面積108,810畝,占可利用面積的19.9%。其中,荒山、荒地(主要為間隙地)97,287畝;鹽堿地6,431畝;砂地4,776畝;石礫地102畝;其他213畝。
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內無大江大河,外無客水入境,水資源主要來源于境內的大氣降水。威海年平均降水量730.2毫米,年徑流量262.4毫米,平均地表水資源量14.2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4.75億立方米,扣除兩者重復量2.73億立方米,威海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28億立方米。
威海海域廣闊,淺海和潮間帶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據資料統計,威海市海域平均生物量為353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586個/平方米;有生物資源779種,其中,動物647種,植物132種。動物中,魚類主要有大黃魚、小黃魚、梭魚、鯔魚、鱸魚、鲅魚、青鱗魚、太平洋鯡魚、鯧魚、黃姑、比目魚等100余種;蝦蟹類主要有鷹爪蝦、對蝦、毛蝦、脊尾白蝦、三疣梭子蟹等;貝類主要有櫛孔扇貝、鮑魚、泥蚶、菲律賓蛤仔、文蛤、毛蚶、魁蚶、牡蠣、*蛤蜊、四角蛤蜊、貽貝、青蛤等;棘皮類中有刺參、海蜇、馬糞海膽、海星等。植物中,藻類主要有海帶、裙帶菜、石花菜、條斑紫菜、大葉藻等。
陸生野生哺乳動物有梅花鹿、狐貍、豹貓、獾、黃鼬、刺猬、野兔、蝙蝠等。鳥類已查到250種,其中候鳥、旅鳥占70%以上,留鳥種類較少。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一級的有梅花鹿、中華秋沙鴨、金雕、黑鸛4種,二級的有大天鵝、鴛鴦、灰鶴、蒼鷹等12種;其余鳥類及狐貍、豹貓、獾、黃鼬、刺猬等列入山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野生經濟植物70科248種,如車前、地黃、天麻、黃芩、遠志、半夏等;野生牧草12科92種,如馬唐、黃背草、白茅草等;木本植物70科457種,其中喬木315種,如黑松、刺槐、麻櫟、法桐、蘋果、梨、桃、銀杏、板栗等;灌木112種,如紫穗槐、胡枝子等;藤本30種,如葛藤、紫藤、蔓荊、爬墻虎等。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等。
地區特產:崮山無花果、榮成黃桃、乳山陽梨、膠東參、海膽、鮑魚。
地級威海市包括環翠區、文登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進出口加工保稅區(*)、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海新區、榮成市、乳山市。至2011年底,共49個鎮、22個街道辦事處、2513個村民委員會、396個居民委員會。
2011年末,威海市戶籍總人口2538425,比上年底增加6385人,人口保持低速增長。其中市區人口651864人,比上年底增加3384人。所轄榮成市、文登市、乳山市人口分別為670780人、584548人、571203人,榮成市人口比上年底略有增加,文登市、乳山市人口均略有減少。在總人口中,男性為1270505人,女性為1267920人,男女性別比為100.20∶100;威海市總戶數918227戶,戶均人口2.76人;威海市非農業人口為1300735人,占總人口的51.24%;農業人口1237690人,占總人口的48.76%。人口控制工作成效顯著,威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連續13年負增長。2011年出生人口15680人,出生率為6.18%;死亡人口19703人,死亡率為7.77%,威海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9%。
威海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141.32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女性為139.16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0.69上升為101.55。
數據顯示,威海市常住人口中,0至14歲的人口為28.28萬人,占10.08%;15至64歲的人口為218.36萬人,占77.8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33.84萬人,占12.07%。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至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26個百分點,15至64歲和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上升了3.92個百分點、2.34個百分點。
其中在威海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為26.70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受教育程度的為52.85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123.96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57.69萬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由3870人上升為9519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5316人上升為18844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0353人上升為44196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由28550人下降為20567人。
民族
威海市有46個少數民族,分別是朝鮮族、滿族、佤族、蒙古族、回族、彝族、苗族、拉祜族、土家族、傣族、維吾爾族、白族、壯族、達斡爾族、布朗族、布依族、僳僳族、錫伯族、侗族、哈尼族、藏族、瑤族、土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黎族、撒拉族、赫哲族、鄂溫克族、畬族、仫佬族、仡佬族、羌族、鄂倫春族、東鄉族、俄羅斯族、水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裕固族、高山族、塔吉克族、獨龍族、毛南族、烏孜別克族、京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威海市少數民族常住人口24433人。對公安戶政部門的人口數據進行分析比對,實有少數民族暫住人口約20000人,共計有少數民族人口約45000人,占威海市總人口的1.6%。
2012年威海市實現生產總值2337.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4%。其中,*產業實現增加值180.11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49.3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08.45億元,增長9.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1:54:37.9調整為7.7:53.4:38.9。
全市城鎮新增就業6.9萬人,其中就業轉失業人員就業1.8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51%。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8%,其中,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3.3%,食品價格上漲2.2%,居住價格上漲2.1%,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2.1%。從各月同比情況看,物價指數呈高開低走之勢。1月指數*,漲幅為4.4%;11月指數*,降幅為0.2%。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累計上漲1.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累計下降0.4%。
全市實有市場主體128946戶,增長7.7%,其中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9463戶,增長11.7%。實有注冊資本1414.52億元,增長11.7%,其中新登記注冊資本118.56億元,下降23.0%。
2012年威海市實現農業增加值41.63億元,增長1.8%;林業增加值0.44億元,下降1.1%;牧業增加值26.84億元,增長5.1%;漁業增加值108.12億元,增長6.2%;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08億元,增長8.2%。
全年水果總產量88.06萬噸,增長8.0%,其中蘋果77.6萬噸,增長7.8%。
全年肉類總產量16.57萬噸,增長2.8%,其中豬肉10.41萬噸,增長9.1%;禽蛋類總產量14.96萬噸,增長16.1%;奶類總產量19.13萬噸,下降2.8%。
全年水產品總產量229.34萬噸,增長5%。水產養殖面積7.04萬公頃,增長8%,養殖產量147.01萬噸,增長9.8%。海洋捕撈產量82.33萬噸,下降2.6%。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543.90萬千瓦,增長0.9%;農用排灌機械動力38613臺,增長1.5%;農用拖拉機283211臺,增長4.1%;全年完成機耕作業面積16.06萬公頃,機播面積22.16萬公頃,機收面積21.18萬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4.98萬公頃,其中節水灌溉面積10.29萬公頃,增長0.5%。
全市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22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0家;新認定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0家,總數達到56家;新認定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4家,總數達到193家。新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244家,總數達到1499家,入社成員7.19萬戶,輻射帶動農戶17.18萬戶。
2012年威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640家,實現增加值增長10.5%。其中,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11.4%,集體企業增加值增長10.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10.0%,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增長12.0%。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1.5%,重工業增加值增長9.5%,輕工業生產快于重工業2.0個百分點。在36個行業大類中,有31個行業實現增長,增幅較高的行業是: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20.6%,醫藥制造業增長19.9%。大中型工業企業生產好于小型企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0.6%。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542.63億元,增長11.5%;實現利稅453.64億元,增長17.6%;實現利潤278.65億元,增長17.0%。產銷銜接良好,產品銷售率97.9%。
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12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9.5%。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95.45億元,增長20.2%。*產業投資27.25億元,增長10.1%;第二產業投資621.9億元,增長20.8%,其中工業投資587.61億元,增長22.6%;第三產業投資946.3億元,增長20.1%。一、二、三產業投資結構為1.7:39:59.3。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66.19億元,增長4.0%。從房屋建設用途看,住宅投資301.39億元,下降2.1%,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82.3%;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5.28億元,下降7.3%,占全部房地產開發投資的6.9%。全年房屋施工面積3573.95萬平方米,增長17.3%;竣工面積860.81萬平方米,增長17.1%;商品房銷售面積728.17萬平方米,下降3.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占到91.6%。
2012年威海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3.07億元,增長15.0%。從城鄉領域看,城鎮實現零售額735.28億元,增長15.0%;鄉村實現零售額187.79億元,增長14.8%。從行業分類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829.59億元,增長14.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3.48億元,增長16.4%。非公有經濟實現零售額685.61億元,增長16.1%;公有經濟實現零售額237.46億元,增長11.9%。從企業規?,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566.25億元,增長18.2%,增幅分別比限額以下企業和個體戶高9和7.6個百分點。從商品類別看,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以及消費升級類商品全面增長。其中,石油及制品類增長42.1%,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1.5%,金銀珠寶類增長18.4%,汽車類增長12.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1.0%,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10.9%。
2012年威海市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171.19億美元,增長1.6%。其中,出口總額106.62億美元,下降0.2%;進口總額64.56億美元,增長4.6%。從企業性質看,內資企業進出口額74.8億美元,增長6.8%,占全市進出口的43.7%;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96.3億美元,下降2.8%,占全市的56.3%。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額69.6億美元,增長11.1%,占全市的40.6%;加工貿易進出口額96.1億美元,下降6.2%,占全市的56.2%;其他貿易進出口額5.5億美元,增長33.7%,占全市的3.2%。從主要貿易市場情況看,我市企業與186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其中,與韓國貿易額52.8億美元,下降5.5%,占全市的30.9%;歐盟20.8億美元,下降9.5%,占全市的12.1%;日本20.7億美元,增長14.4%,占全市的12.1%;美國16.8億美元,下降1.3%,占全市的9.8%。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出口48.2億美元,下降6.3%,占全市的45.2%;紡織服裝出口18.5億美元,下降3.7%,占全市的17.4%;農產品出口15.1億美元,增長6.3%,占全市的14.2%;輪胎出口14.0億美元,增長10.7%,占全市的13.2%;漁具出口3.7億美元,增長4.6%,占全市的3.5%。
2012年威海市新批準外資項目87個,合同外資9.1億美元,下降22.1%,實際到賬外資8.0億美元,增長10.1%。從實際到賬外資來源看,主要來自12個國家(地區)的實際到賬外資。其中,香港到賬外資4.9億美元,占全市的60.7%;韓國到賬外資2.0億美元,占全市的25.1%;美國到賬外資7292萬美元,占全市的9.1%;歐洲到賬外資1597萬美元,占全市的2.0%。從實際到賬外資投向看,*、二、三產業到賬外資分別為0.7、4.4和2.9億美元,分別占全市到賬外資的9.0%、55.0%和36.0%。
2012年威海市新核準設立境外企業(機構)27家,完成中方投資額1.9億美元,增長77.1%;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3.9億美元,增長22.9%;外派各類勞務人員10590人,增長13.8%。
全年內資項目661個,引進國內資金481.58億元,增長15.0%。
素有“韓貨交易橋頭堡”的山東省威海市搶得中韓自貿地方合作先機。[9]早在1990年,威海與韓國仁川就開通了中韓首條海上航線。經過20多年的發展,威海已經成為*對韓經貿往來最密切、交流最頻繁的城市。專家分析,中韓自貿區將對兩國相關產業發展帶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有助于*經濟的企穩。據悉,近期威海市環翠區將與韓國仁川中區廳簽署友好合作框架協議,一個中韓地方經濟合作的新高地正在強勢崛起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0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13962元,增長13.2%。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8549元,增長9.1%;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547元,增長10.6%。城市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2.3%,農村居民為34.9%。
2012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22.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積39.6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84平方米。
年末城市建成區面積138平方公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7.9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5.08平方米。
全年發電153.8億千瓦時,增長12.8%。實際用電量97.5億千瓦時,增長3.8%,其中工業用電量66.8億千瓦時,增長3.5%。全年供水總量6378萬立方米,增長5.4%。市區天然氣用氣人口55.89萬人,燃氣普及率100%,天然氣供氣量5762萬立方米,增長2.3%。集中供熱面積達2985萬平方米,增長8.4%。年末市區公共汽車運營線路54條,線路網長度220公里,運營線路總長度770公里。公共汽車846輛,全年公共汽車客運總量10960萬人次,平均日客運量30萬人次。市區出租汽車1527輛。
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共有環境監測站4個,環境監測人員85人。地表水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12個,面積1406平方公里。
全年完成污染減排項目65個,投資額4.4億元。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53天,良好率達到96.4%,其中173天為“優”。
全年累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20起,下降2.1%;死亡180人,下降5.8%;受傷115人,下降11.5%;直接經濟損失1099.36萬元,增長23.0%。
2012年累計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84項,其*際先進以上50項。頒發市科學技術獎111項,獲得省級獎勵13項,*獎勵2項。全市專利申請量4982件,增長8.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718件,占總申請量的34.5%。授權專利2990件,增長13.8%,其中發明專利授權337件,占總授權量11.3%。成為山東省*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科技支行為全市科技企業提供授信6.2億元。
威海設衛以前只有私塾教育。設衛以后300多年間,衛內僅有一處官辦衛儒學,受教育者多是官宦子弟,啟蒙教育仍靠私塾。明清兩代威海所設的社學和義塾,基本上都屬于書塾一類。清末曾設有北洋水師學堂、武備學堂和水雷學堂等專業學校。英國強租期間,“廢科舉,興學堂”盛行全國,威海地方紳商、外國教會、威海衛行政長官署相繼在城內和租借地興辦了幾所中小學堂,但規模都較小,受教育的人不多,文盲占80%左右。1930年以后,威海衛管理公署整頓學校,取締私塾,增加經費,培訓師資以及開展民眾教育、幼兒教育和職業教育等,但受教育者依然很少。
2012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國家985工程院校2所,國家211工程院校1所,在校學生60588人;普通中等專業學校10所,在校學生17526人;成人中專6所,在校學生5054人;職業中專14所,在校學生10828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學生39349人;普通初中89所,在校學生87036人;小學106所,在校學生98504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特殊教育招生20人,在校生401人;幼兒園291所,幼兒園在園幼兒57878人,全市三至五歲幼兒入園率達到98.5%。
威海市行政區域內高等院校
院校 | 主管部門 | 備注 | 地理位置 |
山東大學 | 教育部 | 985工程”、“211工程”、”111計劃”、“珠峰計劃”、“*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醫生教育培養計劃”、“*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 威海市環翠區(高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 工業和信息化部 威海市人民政府 國家海洋局 | “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計劃 | 威海市環翠區(高區) |
北京交通大學(威海) | 教育部 | 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2011計劃”、“111計劃”、“*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 威海市文登區(南海新區) |
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 | 黑龍江省教育廳 | 普通本科 | 威海市榮成縣級市 |
山東海運學院 | 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交通運輸廳和威海市人民政府 | 公立大學 | 威海市環翠區 |
威海職業學院 | 威海市人民政府 | 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 | 威海市環翠區 |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 | 威海市人民政府 | 北方*一所海洋職業學院 | 威海市榮成縣級市 |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威海文化以建設“千里海疆長廊”為主線,群眾文化蓬勃發展,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得傳承和發展,涌現出“*民間藝術之鄉”、“全國剪紙藝術之鄉”、“全國歌詠文化之鄉”等,乳山被評為全國邊疆文化長廊建設先進縣。在社會文化先進縣創建活動中,文登、榮成、乳山已步入全國、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行列。廣場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威海市有五個廣場先后被評為山東省“十佳”廣場。
乳山大鼓
乳山大鼓,俗稱“瞎子唱”,據說西河大鼓傳入乳山后,當地盲藝人在世代傳唱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語,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詞隨鄉入俗,通俗易懂,從而激發了群眾的欣賞興趣。從舊社會到新*成立初期,成為乳山鄉村最主要的文藝娛樂形式。盲人演唱組合,各村爭相請藝,很受歡迎。演唱的劇目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絨線記》、《秦香蓮》等。乳山大鼓的伴樂有,小鼓、三弦、墜琴、胡琴、鋼板、笛子等,合奏起來美妙動聽。唱主角的要邊打鼓、邊打鋼板,其他人員或伴奏或和唱。
秧歌
聞名山東的乳山夏西火龍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與海陽大秧歌"同宗同族",均負盛名。乳山大秧歌鬧起來的時候,遙看恢弘豪放,近看節律緊湊,像行走的樂隊,像高歌的方陣,像氣派的大戲,把節日的喜慶氣氛、慶典的祥和氛圍一下子就提了起來。秧歌起源,民間有"周朝秧歌唐朝戲"的說法,但從上古神話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顯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勞動這是無可爭議的。秧歌與插秧等農事有關,后來融入了抗洪、戰爭等諸多元素。秧歌是發展的,現代秧歌冠名“大”與“小”,不能以起源早晚為依據。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農歷正月到山東,總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
明代,威海衛署設訓科一員管理衛生事務。城區居民數百戶,只有一家中藥堂珍病,世代相習。清代,衛署守備李標,曾捐俸設立藥局,搜集驗方,炮制藥材,以供病人求治之需。鄉村醫藥奇缺,百姓患病,或求教于巫婆,或叩拜于鬼神。從1898至1945年,威海僅有公辦醫院一處,先后稱為大英民醫院、威海衛公立醫院、威海衛新民醫院,設備簡單,病房10余間,床位30張,醫護人員20名左右。此間,私辦醫院、診所和藥房,最多時不足20處,有醫生60余人;魜y、天花、傷寒、痢疾、瘧疾等傳染病幾乎年年流行。由于缺醫少藥,許多人患病無法醫治而死亡。1902年,僅合慶一個村死于霍亂病的就有200多人。1945年威海解放后,威海衛市政府設置衛生科,成立衛生管理委員會和搶救急性傳染病委員會,管理醫療、預防、衛生、保健等工作。至1982年,有市、社醫院10處,職工醫院(診所)2處,機關、工廠、學校衛生室72處,農村大隊合作醫療室169處,煙臺地區威海療養院1處,四一五療養院1處,駐軍醫院2處;共有病床1,006張,醫務人員1,669人(病床和醫務人員均不含駐軍醫院)。威海市平均126人有1名醫務人員。衛生事業的迅速發展,使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1981年,威海市死亡1,207人,平均壽命61.3歲,死亡率為5.92%。群眾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深入開展,城鄉衛生面貌不斷更新。1981年、1982年,威海市被評為山東省城市衛生工作*名。
2012年末全市擁有衛生機構773所,其中醫院28所,衛生院66所,門診部9所,采血機構1所,?萍膊》乐卧4所,疾病防疫中心(防疫站)4所,婦幼保健機構4所,診所、衛生所、醫務室573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7457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11389張。衛生技術人員16991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6248人。
體育活動歷史較長,主要是武術、游泳和象棋等。1898年以后興起足球,民國時增加一些田徑項目。建國以后,體育活動得到普遍開展,傳統項目有足球,重點項目有足球、籃球和田徑。增建燈光球場、旱冰場、游泳池等許多體育設施設備,新建的威海體育場可容納觀眾14,000人,國家、省級足球和其他項目的比賽及表演在此舉行多次。
2012年全市成功舉辦了2012威海國際帆船賽、威海國際長距離鐵人三項賽、國際青少年網球巡回賽等品牌賽事。積極組隊參加了23項山東省錦標賽,共計獲得156.5枚獎牌,其中金牌78.5枚。全年新建了1337處農民體育工程、43處社區健身設施。新建橄欖球訓練場、沙灘排球場、室外網球場和水上訓練基地,改造了小輪車場。
主要旅游景點
劉公島、海驢島、華夏城、昆崳山、石島赤山、環海路、高區威海*國際海水浴場、錦湖韓亞高爾夫俱樂部、威海定遠艦、成山頭、西霞口、乳山銀灘、大乳山旅游度假區、岠隅山風景區、甲午戰爭陳列館、*甲午戰爭博物館、金海灘國際海水浴場、葡萄灘海水浴場、正旗山、里口山、圣經山、神雕山、臥龍山、九頂鐵槎山、古陌嶺、仙姑頂、金線頂、佛頂、西霞口野生動物園、環翠樓公園、林海公園、威海公園、海上公園、悅海公園、海濱公園、威海新外灘公園、海港公園、峰山公園、召文臺、榮成天鵝湖、赤山法華院、中央電視臺威海影視文化城、榮城石島灣、天后宮、環翠旅游度假區、圣水觀、始皇廟、西霞口村、天沐溫泉度假村、湯伯溫泉旅游度假村等。
威海國際機場(威海大水泊國際機場)位于文登區大水泊鎮,距市區40公里,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哈爾濱、廣州、太原等全國乃至海外首爾、釜山多條航線。
威海市現有威海站、威海北站、文登東站、文登站、乳山站、榮成站六大客運站。
威海站位于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深圳路西首,是桃威鐵路的終點站,以及青榮城際鐵路重要樞紐站,已開通至北京、濟南、武漢、菏澤等全國各地的旅客列車。為威海市地方鐵路局管轄和濟南鐵路局共同運營。
威海北站位于環翠區環山路,為青榮城際鐵路的站點,已開通至北京南、煙臺、濟南、即墨北、榮成、上海虹橋等地的高鐵和動車列車,屬于濟南鐵路局管轄。
文登東站,位于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文登營鎮柯家莊村,是青榮城際鐵路的一個中間站。
2014年12月28日,青榮城際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青榮城際鐵路威海段貫穿高區、環翠區、經區、文登市和榮成市14個鎮(辦)、51個村(居),正線長66.5公里。工程主要包括路基20.85公里;特大橋、大橋30座,長32公里;各類框架涵、旅客地道等48孔;隧道17座,長17.4公里;總投資約100億元。
1572年(明隆慶六年),王宗沐督漕,請行海運,“自淮入海。東北轉成山衛、劉公島、威海衛,西歷寧海衛”。1618年(明萬歷四十六年)海運復興,劉公島、三官營(金線頂下)、廟前口(東碼頭東),俱為泊船之所,避風守凍,多時約數百艘。行至二年,利害參半,仍專由漕運。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再行海運。清代,威海至高麗、日本、琉球、遼東、天津等地均有航線。劉公島為江浙七省通商要路,過往船舶多在此停泊。英國強租期間,有英商太古、怡和兩輪船公司客貨兼營輪船,往來于威海至天津、煙臺、香港、青島、上海等五條航線。日商共同會社和*的仁合東、政記公司客貨兼輪船,往來于威海至大連、煙臺、仁川、安東四條航線。收回威海衛后,威海輪船招商局4艘客貨兼營輪船,定期往來于上海、煙臺、天津、大連等港。解放初期,有民船客貨兼營,往來于威海至上海、大連港。1950年,有200噸客輪往來于威海至大連港。1961至1962年,恢復開辟威海至青島、石島、俚島、煙臺航線,客貨兼營。至1982年,客運有威海至大連航線。貨運有威海至煙臺、大連、青島、龍口、上海、丹東、天津、張家埠、石島、羊角溝等11條航線,總噸位在5,000至12,000噸之間。.
威海港,東鄰日、韓、朝鮮,是山東半島通往朝鮮、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便捷的出?;北望東北老工業基地,處于海路進入渤海的要沖,是進出渤海和東北各港口的必經之地。港口分為兩個區(老港區、新港區),1990年,威海港在全國率先開通了至韓國的班輪航線,并發展成為全國對韓運輸最便捷、航班最密集的港口之一。
公路演變自設衛后,官府逐年征集民工,開拓、修筑通往文登、榮成、煙臺的驛道。威海設北洋海軍基地后,于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利用驛道,自衛城至上莊,開通公路。當時的公路,主要用于官兵傳遞文件,運兵作戰,故當地人稱為“官道”,至今尚有“官道”之說。路線工程英國強租期間,租界內筑有碎石公路長80公里,路寬平均5米左右。收回威海衛后,榮(成)煙(臺)公路通過境內。至1937年,區內有干線公路148公里,鄉間公路223公里。解放戰爭時期,黨政軍民修復被戰爭破環的煙(臺)威(海)、威(海)文(登)、威(海)石(島)三條公路干線,在境內72.5公里。建國后,于1950年,對煙威公路區內段威海至鳳凰山進行測設,1951年完成改線任務,長21公里,路基寬12米。1958至1959年,榮煙公路區內段后亭子至江家寨,砂土路取直,長6公里,寬6.5米。1966年至1967年,威(海)宋(村)公路區內段江家寨至草廟子,進行展寬取直,長7.2公里,寬8.5米。1969至1972年,先后進行了靖田線、榮煙線威海至江家口子段、成大線愛于至崮山段和老集至蒿泊段、皂老線城子段、皂溫線、羊汪線羊亭至吐羊口等路段路基展寬改線工程,全長29.5公里,平均寬3米。1978年冬,對榮煙線南竹島至蒿泊段路基展寬至18米,蒿泊至江家寨段展寬至15米,全長13.4公里。1981年冬季備料,1982年1月4日動工,對榮煙線南竹島至江家寨段13.4公里進行路基加高。至1982年,威海境內有榮煙和威宋兩條干線公路,共長47.3公里。成大、羊汪、皂溫、皂老、靖田、孫威、姜張等七條社隊支線,共長68.9公里。路面工程落坡1956至1968年,先后完成朱家口子、老集東山和毛家口子的落坡工程。其中,朱家口子工程艱巨,共下落38米,工程分兩期進行,*期從1956至1962年,第二期從1965至1968年。資金來源除自籌外,主要是從銷售開采的石料中解決。鋪筑瀝清路面1969年,榮煙線威海至鳳凰山段19公里鋪筑瀝清。原路基寬12米,鋪筑6.5米,厚度1.5公分。第二年,鹿道口、孫家灘、萬家疃等地出現大翻漿,1971至1972年用砂墊層,灰砂土處理底層,重新鋪筑。1973年,鋪筑榮煙線南竹島至江家寨段,,寬7.5米,厚2.5公分。1974年,鋪筑榮煙線江家寨至江家口子段和威宋線江家寨至冶口段,寬6.5米,厚2.5公分。1976年和1980年,先后鋪筑成大線天東路段、牛角溝路段和羊亭至大西莊路段。1978年,鋪筑靖田線孫家疃路段。1981至1982年,榮煙線南竹島至江家寨路段加高展寬,同時鋪筑瀝清路面。1982年,境內干線公路全部瀝清路面,社隊支線瀝清路面占14.4%。威海市95%以上的村晴雨天均可通車。
榮譽稱號 | 頒發部門 | 獲獎時間 |
---|---|---|
沿海開放城市 | 國務院 | 1984 |
國家衛生城市 | 全國愛衛會 | 1990年6月17日 |
國家園林城市 |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1996年 |
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 | 國家環保部 | 1997年10月13日 |
*優秀旅游城市 | 國家旅游局 | 1999年1月 |
聯合國人居獎 | 聯合國人居署 | 2003年10月6日 |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 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 2007年6月7日 |
國家森林城市 | 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 | 2009年5月7日 |
*全國雙擁模范城 | 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 | 2008年1月 |
*釣具之都 | *文教體育用品協會 | 2012年2月[7] |
*海洋生態示范區 | 國家海洋局 | 2013年2月 |
國際友好城市
城市City | 面積Area | 人口Population | 國家National | 締結時間Time |
---|---|---|---|---|
蘇斯市(Sousse) | 45平方公里 | 12.5萬人 | 突尼斯 | 2007年8月24日 |
蒂馬魯市(Timaru) | 2602平方公里 | 4.2萬人 | 新西蘭 | 1999年7月30日 |
比拉市(Bielle) | 930平方公里 | 20多萬人 | 意大利 | 1993年10月28日 |
索契市(Sochi) | 4.2萬平方公里 | 42萬人 | 俄羅斯 | 1996年10月18日 |
麗水市(YOSU) | 497.53平方公里 | 33萬人 | 韓國 | 1995年2月27日 |
圣塔·巴巴拉市(SantaBarbara) | 125平方公里 | 15萬人 | 美國 | 1994年12月1日 |
宇部市(うべし) | 210.5平方公里 | 17.6萬人 | 英國 | 1987年5月21日 |
徹特納姆市(Cheltenham) | 65.5平方公里 | 10.2萬 |
國內友好城市
地區 | 締結市(區) |
---|---|
北京市 | 豐臺區 |
北京市 | 東城區 |
上海市 | 靜安區 |
上海市 | 松江區 |
陜西省 | 咸陽市 |
廣東省 | 中山市 |
黑龍江省 | 牡丹江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河南省 | 濮陽市 |
安徽省 | 馬鞍山市 |